冥冥之中,总有一本书与我奇妙相遇|三明治|三毛|扉页|科幻世界|莎士比亚
作者 | Julylei编辑 | Jasmine有些书似乎冥冥之中会跑来找到我,每一本被我有幸读到的书都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三次机会,我终于与它相遇每个月,我都会参加Women and Non-binary自行车俱乐部的活动。这是一个松散的骑行组织,每次来参加的人都不太一样,有各种背景各种年纪的人。每次我们都保持可以聊天的速度骑车。在这里我可以暂时脱离妈妈的角色,和她们聊各种和育儿无关的话题。最近,我们无意中聊到自己在读的书。有个女生说她的读书会正在读《The Age of Innocence》,我立刻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可能是少年时代读过的经典读物, 已经被放在我脑子尘封的角落里很久没有想起过了。当时我只觉得有点惊讶现在的年轻人会去读这样的经典,因为现在实在有太多畅销书了,纽约时报不断地有最新的推荐书清单,每次去图书馆,一进门的好书推荐书架上也都有新书摆出来,让人应接不暇,我也没有想过花时间重新去看老书。这次聊天以后,我就去了图书馆的免费读书APP Libby上一查,电子书和有声书都需要长达六个礼拜的等待。我暗自想,这是不是又有什么潮流在暗自涌动。之后忙起来也就忘到脑后了。最近的一个周末,孩子在市里举办的国际象棋比赛里参赛,比赛场地在金门公园里,赛完回家的路上,我们路过了莎士比亚花园,这个闹中取静的花园是十几年前D先生向我求婚的地方。生活变得繁忙后,我们也很少来这里,但每次路过都还会有淡淡的甜蜜回忆浮上心头。花园里桃花树的花季已经快结束了,绿色的叶子和粉红色的花朵依偎在一起,我们在小公园里走了一圈,孩子和莎士比亚的雕像握了握手,我无意中瞥见雕像前的长椅上坐了一对年轻的情侣在一起读书,穿着长裙戴草帽的女生拿着Kindle在读,蓄着大胡子有点粗犷风格的男生则盘着腿举着一本纸质书在读。定睛一看,他居然在读《The Age of Innocence》!我当下觉得很有趣,心想也许这个男生和之前那个女生是一个读书会里的人。第二天,当我带着孩子晃到了市中心的芳草地公园时,看到有个小小的免费图书馆立在路边。打开看看有些什么书,《The Age of Innocence》豁然跃入眼前。这是它在冥冥之中向我招手的第三次,我立刻决定要带它回家去重读一次。书中还夹了几张桔黄色的便签纸,这本书的前任主人手写了几句读后感:"Young girl knew nothing, expected everthing. Marigage not safe anchorage but a voyage on uncharted seas." 挺有感触的两句话。 在科幻世界里畅游,像是洗了个热水澡我家有一摞小腿那么高的杂志,全是《科幻世界》。它们陪着我搬了好几个家,有些已经被看的脊背卷起,有些还是崭新的。每次看到它们,我都觉得有种满足感。高中时我就开始用零花钱订阅,每次拿到手都仔仔细细地从封面看到封底,连读者来信都不落下。上大学时一次假期回家,发现我的旧杂志居然被妈妈当废纸给贱卖了。我一气之下跑到旧书摊上去找,因为我在每一本杂志封面上都签了名,居然找回好几本,于是我又花重金(1块钱一本)买了回来,妈妈卖的时候估计是称重卖的,全部才卖了几块钱而已。回到家我拿着重新买回来的杂志向她示威,把她气得无话可说,后来就再也不动我的书了。出国后,我委托妈妈到邮局继续帮我订这本杂志。等到回国的时候,我再不辞辛苦地带出国。那时候我出国的两个大箱子里铁定一半都放了书。单身的时候,家里的厕所里、床头柜上总丢着几本《科幻世界》,可以随手拿起来找一篇看,过上一小段神游的时光。《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的时候,我刚好回国带了那一批杂志回来,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追着看完了《三体》第一部。我对科幻小说的热爱应该就是《科幻世界》给我打下基础的,很多国外的作者也都是我在《科幻世界》里接触到的。我喜欢去漫游脑洞大开的世界,常常读完一篇小说就觉得“作者怎么能想出这么神奇的故事呢“,让我有种感觉脑袋洗了个热水澡的爽快。现在那摞杂志被我放在了一个纸箱里,静静地待在储藏室里。我想等我老了以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看它们了。在旧书中遇见当年的自己小时候,我有在书的扉页上写上名字和购买日期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也得以让多年以后的我从那有些褪色的蓝色钢笔字里一窥当年的自己。三毛的书可以说是影响我少女时代最大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她在我的内心深处悄悄的放入了一个小小的吉普赛人,虽然我的人生没有像她那样周游列国,但那个小吉普赛人却不时地让我心血澎湃一下,梦想着可以四处远游,到处走走看看。已经忘记了当年读的第一本是哪一本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吗?还是《撒哈拉的故事》?只知道那时的我用零花钱陆陆续续买齐了她全部的书。我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本《送你一匹马》。已经忘记这本写的是什么了,照例是印刷粗糙的小书,扉页上写着“93年购于杭州新”,估计是高一去杭州春游时在那里的新华书店里买的,定价2.45元。当时揣着这本书坐巴士回家的我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很想看但是怕晕车又不敢看,回到家立刻躲到房间里去读,当时的我估计是瞒着父母买小说吧。现在的三毛已经是经典,当年却不被父母认可,认为三毛是和琼瑶一样的“大毒草”。略读了书里的几篇文章,我都忘了三毛少女时曾经得了自闭症,休学在家关了三年。已经当了妈妈的我看到她在《暮然回首》这篇里写到父母在她初休学时帮她恢复的苦心,感同身受了那种焦虑。16岁的我估计对这些描述视而不见,只一味追着看她四处云游的故事吧。提到三毛,另外一位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也跟着出现在我的记忆里。高中时我喜欢三毛的潇洒,也喜欢龙应台的犀利。她的几本针砭时弊的书,《野火集》、《美丽的权利》都是让年轻的我热血澎湃的书。她温情的一面留在了《背影》和《孩子你慢慢来》里。我书架上只有这本《孩子》,扉页上写着“购于95年新年初一(新)”。那一年是我的高考年,大年初一跑到新华书店去买了这本“闲书”的我,当时肯定是背着父母偷偷读的。这本红色的小书,封面已经摩挲地有些破损,那张黑白照片显得更加怀旧了。我记得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读了很多遍,里面的妈妈、爸爸、安安和飞飞是如此的鲜活生动,仿佛可以透过纸面抱抱他们俩。这本书里收录了很多照片,每张照片下她都写下了仔细的心情文字,初为人母的她在这本书里也收起了棱角,实实在在地体验着当妈妈的乐趣。后来我也当了妈妈,对着我的小男孩,有时候会想起她笔下的那两个小男孩,她说蒲公英年年开放,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很感慨我没有她那样的文笔,记录下了那么多可爱的瞬间,但还好我有手机,有很多照片和录像。每次看孩子小时候的录像,我都有点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多录一些呢?这是随手就能做到的事情啊?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每日忙忙碌碌地过日子,忘记了当下的这个瞬间会是日后深深怀念的一刻呢。外婆家的夏日午后,我在体验沧桑我遇上《百年孤独》这本书还是在高中的某个暑假。在外婆家过假期的我无所事事,看小姨的藏书就成了我消磨时间的方法。我无意中拿出这本书,被书名给吸引了。百年孤独,多么沧桑的名字啊!后来读英文版,书名被翻译成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我还是喜欢中文翻译,一百年是一个特定的数字,而去掉那个“一”字,就不知道是几百年,添加了更多的沧桑感。读那本书的场景我还记在脑海中,外婆家二楼热烘烘的卧室光线有些昏暗,我窝在铺了凉席的床上捧着书,读得停不下来,整个人都有种游离身体之外的感觉,仿佛一部分的自己已经去了那个遥远的世界。小姨下班回来看到我在读这本书,有点诧异地问我怎么在读这本书。也许她当时觉得这本书太成人了,不适合我,但也没有阻止我读,于是我就继续昏天黑地的读着这本书。不记得当时花了多久的时间读完了,而这本书也变成了我当年复读次数最多的书,读到后来不论翻到那一页都可以立刻记起情节读下去。那本中文版的书留在了爸妈家,我后来买了一本英文版,已经有些泛黄的书页,扉页上写着2007年8月购于Amazon。那时候的Amazon主要还是卖书,我也刚开始在网上买书,所以才会郑重的写下Amazon的名字吧。这本英文版一直没有读完过,也许有些书也是要在一定的年纪、一定的心情,才会定下心来读吧。 今天的内容来自每日书 。写作者们在这里 挖掘、梳理Ta们与书之间的故事。 6月每日书报名中! 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 期待你的书写! 点击小程序报名
栏目分类
- GRG中文网
- FUD中文网